繼“共享單車”之后,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多地開始流行起“共享汽車”。只需下載手機APP,注冊后就能用手機在附近找到汽車使用,到達目的地后可把車還到指定的停車網點或任意的正規停車場。
日前,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聯合共享汽車企業發布了《中國一線城市共享汽車出行分析報告》。目前北京每輛共享汽車平均每天的使用頻次達到了5.1次,平均每次行駛距離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車的4倍以上;每日訂單集中在工作日18時和21時。
對于“共享汽車”的收費標準,一般是按公里+時間收費。在還車模式方面,有的公司規定必須停到指定的還車網點,這樣不向用戶收取停車費;有的可停到任意的正規停車場,但需要下一個用戶支付一定的停車費用。
安全問題成隱患,未來路在何方
2017年4月,駕照扣完12分的成都某大學畢業生張某,借用朋友賬號租用了一輛共享汽車,撞倒路邊3名行人,致一死一傷。雖然目前責任認定還未明確,由此引發的對共享汽車安全性的質疑卻不可忽視。
對于共享汽車來說,任意停放、剮蹭等行為都會給企業增加運營成本,惡意破壞更可能導致嚴重的安全問題。對于如何防止“預約人與駕駛人不一致”、“駕駛人用車過程中駕照被吊銷或暫扣”、“對車輛惡意破壞或隱瞞損毀”等問題,目前只能靠用戶自律,而這恰恰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所以,共享汽車雖然有諸多優點,但是也面臨停車難、車輛少、安全隱患等問題,資金投入大、運營維護管理難、服務能力不足、政策法規建設滯后等更挑戰著共享汽車商業模式的生命力。
據統計,2013年中國的分時租賃汽車僅為780輛,其中旗下超過50輛車的公司僅五家。而目前中國擁有超過4萬輛分時租賃汽車,40余家業務運營商。預計到2025年,中國分時租賃汽車數量將保持約45%的年復合增長率。共享汽車的“春天”真的會來嗎?我們共同期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