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整車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駕駛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長期奮戰在運輸一線的卡車用戶而言,駕駛室不僅是工作的崗位,更是溫馨的家。 那么,什么樣的駕駛室才是用戶心中最優秀的那一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文化各異,年齡不盡相同,答案顯然見仁見智。不過,一番匯總后,一個符合大眾需求的駕駛室逐漸浮出水面。  外觀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于整車的第一印象源于車頭,而駕駛室的設計至關重要。 隨著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用戶對車輛造型審美的不斷更迭,以往那種四四方方、橫平豎直的車身線條已不適應當下的需求。反之更加圓潤、流線型的駕駛室造型更受追捧。 其實,除了用戶視覺感官發生變化外,流線型的駕駛室更具實用價值。合理的弧度和切角能夠有效幫助車輛降低風阻系數,對于燃油經濟性的提升大有幫助。 另外,駕駛室前部和兩側的反光鏡要設計得大氣、美觀,配合粗獷的前進氣格柵,能夠最大程度提升車輛的辨識度。 至于顏色,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有人偏愛白色,因為安全系數高;有人偏愛黑色,因為沉著內斂。前些年,“中國紅”傳遍大江南北,而如今“土豪金”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您喜歡哪種顏色呢? 材質 一直以來,用戶選車都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駕駛室鋼材的薄與厚直接關系到車輛的安全系數。其實,在歐、美、日等汽車工業發達的市場中,駕駛室結構的設計與優化才是用戶所關心的重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卡車用戶對車輛認知的提升,越來越多采用高強度輕量化鋼材的車輛逐漸受到青睞。不降低車身剛性、減輕自重、拉更多貨物、賺更高利潤,這才是用戶關心的重點。 進入駕駛室,內飾的選材不容忽視,畢竟這里才是用戶長期的“定所”,所看、所觸、所摸、所碰都直接影響到用戶的感官體驗。 相較于乘用車內飾廣泛使用的搪塑、發泡等軟裝材料相比,卡車用戶更顯理性,多數樂于使用硬質材質。盡管在視覺和觸覺上軟質材料更顯高級,但異味大、不易打理等缺點對于那些長期“居住”在這里的用戶而言反而是種負擔。 舒適性 提到了“居住”,當然就要扯上舒適性。現如今,四點式懸浮駕駛室、氣囊座椅已成用戶選車標配。至于一鍵升降車窗、自動雙區恒溫空調、電動調節后視鏡、影音娛樂系統、電動座椅等舒適性選項能要的盡量要,畢竟對于卡車用戶而言,駕駛艙內的一畝三分地才是臨時的“家”。 行駛在路途中,用戶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因此,越來越多用戶看中帶電加熱和通風功能的座椅,畢竟“冷暖自知”。至于臥鋪,上排臥鋪多數是擺設,能用就行;下排必須要寬,至少90公分,柔軟舒適,才可以滿足不同體型的用戶休息。 受政策法規影響,國內卡車多為平頭車,發動機置于駕駛室下方,其所產生的噪聲和熱量往往令用戶深惡痛絕。誰不愿意開著一輛阻熱性好、隔音性高的車輛,邊哼著小曲、邊握著方向盤,高高興興賺錢去? 當然,也有不少用戶提出,內飾材質可以是硬質的,但方向盤的材質最好是真皮或軟性的,畢竟良好的握感對于舒適性的提升大有幫助。如果方向盤帶有功能按鍵,那就更好了。 安全性 舒適性的提升直接關系到駕駛者的心情,而心情的好壞又與安全性緊密相連。 盡管用戶更青睞輕量化設計,但所用鋼材的強度必須符合標準,駕駛室的安全結構也要合理,經受得住強有力的沖擊,配合駕駛室后移技術,在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的時候,至少能夠保得性命,留有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除了駕駛室強度外,內部氣囊必不可少。用戶反映,至少頭部雙氣囊、側部氣簾要標配,膝部氣囊最好也加上,多一道防護,多一份安心。 另外,安全帶高度可調節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反光鏡調節角度的大小也可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 至于進口高端卡車上才有的車道偏移提示、盲區預警提示等配置,鑒于成本考慮,有沒有無所謂。 操控 其實,操控本不該放到駕駛室需求中來。但考慮到用戶是在駕駛室內從事車輛的操作、控制,那就……勉強說說吧。 眾所周知,轉向手感的建立是人與車的直接溝通。從某種角度講,轉向特性和車身姿態成反比。方向盤越精準,車輛越靈活,反之,虛位越大,越遲鈍。 試想一下,當車輛滿載貨物行駛在崎嶇不平的路面上時,每一次車輪的起伏都會通過轉向機構直接傳遞給方向盤,那么指向精準的方向盤對于車身姿態的抑制反而更差。不過,至于用戶更喜歡那種調校還要視運輸路線和實際運營道路而定,也與自身喜好有關。 在油門響應方面,多數用戶顯然更青睞于靈敏的調校特性,即點油便走,動力響應更迅速。 剎車腳感這邊,線性的調校更符合大眾的口味,能夠自如拿捏輕重,有利于判斷剎車行程。 小結 每一位用戶的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駕駛室。本文僅僅是匯總部分用戶的意見與建議,大致描繪出一個滿足大部分用戶需求的駕駛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