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10日,以“新業態 新理念”為主題的2017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于天津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領軍企業家、專家學者齊聚天津,圍繞中國汽車產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趨勢進行深入探討。蓋世汽車作為重要合作媒體參與現場報道,現將開幕大會演講嘉賓重點言論匯整如下,與您共享!
天津整車產量去年突破100萬輛 產值近三千億元
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天津的汽車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集群,聚集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長城汽車等23家整車企業以及300余家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整車產量去年突破100萬輛,產值近三千億元,近年來天津新能源汽車產業更是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匯集了國內、銀龍、華泰等11家新能源整車企業以及力神、松正等業內領先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企業,形成了乘用車、客車、專用車車型全覆蓋,與此同時滴滴出行,神州租車新業態也在天津得到蓬勃發展。
新環境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于凱:2017年是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汽車產業順勢而為,謀求升級。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不斷發展壯大,在推動汽車產業生產、管理營銷模式變革的同時,也催生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因此如何以新理念和新業態推進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成為行業廣泛關注的焦點話題。
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研究已啟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愈演愈烈,汽車產業生態和競爭格局面臨重構,意識產品形態和生產方式深度變革,汽車產品加快向低碳、電動、智能化方向發展,汽車正從單純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汽車生產由過去的大批量流水生產,向充分協作的智能制造邁進。個性化定制就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二是新型需求和商業模式加速涌現,互聯網與汽車深度融合,老齡化和新生代用戶比例持續提升,消費者需求和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智能交通、共享出行、個性化服務成為重要方向。
三是產業格局和生態體系面臨重構,新型科技企業大舉進入行業,傳統企業和汽車產業競合發展,產品鏈、創新鏈發生變化,全球產業生態正在重構。
許多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產業加快產業布局,搶占新一輪制高點,一些國家已經制訂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也將會同相關部門制訂我國的時間表,這些舉措必將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環境和動力發生深刻變化。
氫能源燃料汽車已成重要發展方向
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氫能源燃料汽車已經成為重要發展方向,氫具有來源廣泛、大規模來源純粹,遠距離運輸、快速補充等徹底,鋅燃料國外高度重視發展,比如美國將氫研發總投入達到24.5億美元,歐盟達到氫能燃料電池戰略發展計劃,明確氫能戰略目標。
通過產業聯合體伙伴組織等形式共同促進氫能燃料電池的商業化推廣,像戴姆勒等公司聯合發表技術。我國也有政策布局,多部門已出臺燃料電池支持的措施,2016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氫燃料電池技術作為重要技術之一,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新興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2017年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逐步擴大燃料電池汽車試點示范范圍,在標準法規建設上,我國氫能燃料法規和測試平臺逐步完善,燃料電池耐久性、安全性等測試平臺逐步建立,在技術研發上氫燃料電池產品和技術逐步提升,我國初步掌握了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和電堆、動力系統、整車集成和核心技術,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平臺,實現了百輛級生產能力,在示范應用上我國示范考核取得重大進展,從園區固定的示范,逐步向實際道路示范運行過度,但是和國外比我們氫燃料電池還是有較大的差距,下一步在氫能燃料電池發展上,我們要加強協同創新,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加快產業化進程。
第一、協同創新推動氫能燃料電池全面發展,加快轉變核心技術,發展政策研究,系統推進氫能燃料電池發展,推動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體系的市場協同,同時強化跨產業、跨領域的協同合作。
第二、開放視野,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和協同創新,科技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深入開展領域的合作,全球環境基金促進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的生產和商業化應用項目有序推進,馬上就要進入招標的階段。
第三、整合資源,主動發起成立國際性組織,中國主動發起成立國際性組織,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截至目前已經有將近40個國內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結構加入協會,籌備工作基本就緒,計劃年底正式成立。
我國汽車工業危機意識還有明顯不足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而且新能源汽車產業溢出效應,有效促進了汽車、互聯網、電子信息、充電設施原材料等協同創新融合發展,以新能源汽車為紐帶,各產業交織融合發展,正在孕育出新的發展動能,帶動了投資、就業、稅收和出口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還處于攻堅期,創新驅動是根本的驅動,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面臨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從外部看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的支撐,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提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戰略,英國、荷蘭、挪威等歐洲國家近期甚至將停售燃油車列上議會的議程,電動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時主要跨國汽車企業先后發布在華發展戰略,外資品牌產品紛紛進入,我國汽車面臨著國際汽車同臺競爭的壓力陡增,而我國汽車的危機意識我感覺還有明顯不足,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的動力,品牌建設方面下的功夫,對跨國企業戰略布局的研究還仍然十分欠缺。
從內部看,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過剩等新舊問題,動力電池核心技術落后,充電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所以有很大的改善,但仍沒有根本的解決,隨著產業快速發展,一些新問題又開始出現,例如在產品供應商,企業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大量的低端產品充斥市場,在行業管理上產業快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隱現,出現結構性跡象,有效的扶優扶強還需要不斷強化,在財政政策不斷退坡直至退出的情況下,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總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于爬坡過檻的階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新能源汽車創新要統籌規劃,李克強總理強調,要針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制約,提出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
推動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 加快拆解行業管理改革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副巡視員胡劍萍:推動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加快拆解行業管理改革,為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積極推動國務院法制辦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日前修訂工作已進入最后階段,重點推進三方面改革,一是取消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總量控制合理規劃布局的要求,實行先制造后征的制度,也允許舊件進入流通,開展綠色汽車消費。三是廢除報廢機動車的收購價格,參照廢舊金屬價格計價的規定,市場主體自主協商定價,與此同時商務部正在組織修訂辦法相配套的國家標準。
修訂過程中,我們重要把握三項選擇,一是突出可行性,根據我國地區參與較大的行情,對于不同地區分檔進行管理,提出不同產能設計,經營面積設施設備要求,二是體現前瞻性,在企業產能設計方面,采取與地區保有量和地區拆解能力雙協調管理模式,增加電動汽車要求,為未來也發展提供技術儲備,三是提高針對性,針對回收拆解過程中安全環保隱患問題,增加了安全環保相關要求,針對電動汽車易燃易爆的特性,在電動汽車及動力蓄電池存儲方面提供技術要求。四是注重協調性,報廢汽車管理辦法的修改思路以及國家標準的修訂情況,修改調整標準相關技術要求,保證各標準協調一致,為此為配合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的修訂工作,我們也正在抓緊研究起草配套的實施細則,下一步將推動進一步出臺報廢汽車管理辦法修訂案,完成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范修訂工作,制訂配套的實施細則,大力推進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行業的改革,規范行業管理,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起草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吳衛:作為高度融合的代表,智能汽車是實現高速、綠色等重要支撐,是國家綜合競爭體的實現,國際國內實踐表明,勢頭發展迅猛將加快推進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進程,發達國家在技術應用取得不斷突破,在關鍵領域先發優勢。新能源汽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自主化產業體系,互聯網通訊領域涌現出一批領軍企業,人工領域有較深的積淀。與此同時缺乏全面戰略部署,核心技術比較薄弱,相關法律規范還沒有出臺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對于相關的問題和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為加快我國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力爭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搶占制高點,培育新優勢,增強國家硬實力,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制訂總體的戰略,近期我們正在組織起草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通過制訂戰略明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汽車戰略方向,保障措施、重點任務,使其成為引領我國智能汽車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同時提出近期的行動計劃,確定路線圖和時間表,確保創新發展戰略盡早啟動有序實施。二是集中優勢資源,構建創新平臺,在國家統籌指導下,以市場化運作模式,凝聚汽車骨干企業、網絡通訊領軍企業,重點科研單位等多方力量,盡快組建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平臺,承擔基礎標準制訂,產業生態培育,網絡運營管理,等重要職責,確保國家戰略任務有效落實。
三是聚焦核心技術,加強科研公關,盡快將關鍵技術和技術的攻關項目納入國家重大計劃,突破激光雷達、高精度傳感器、汽車芯片、北斗定位、云技術平臺等核心技術,滿足高級別的智能汽車的應用要求。
四是優化制度供給,完善法規標準,加快我國智能汽車領域立法,對于公共道路測試,和駕駛人的責任劃分做出規范,在智能交通設施方面加快我國自主標準體系,對于影響車輛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環節建立強制性的標準規范。
五是創造使用條件,實施道路基礎設施信息化升級改造,加快建設智能交通系統,測試評價體系,為測試和應用提供技術基礎,按規定條件開展實際道路的使用測試,支持具備條件的區域,超前規劃布局,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安全管理設施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