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興起,智能化、網聯化已成為新一代汽車發展的戰略方向,在此背景下,消費市場涌現出大批搭載智能化設備的車型。
但何為智能,智能程度有多高?普通的消費者并沒有一個良好的鑒別能力。因此,需要一個權威的第三方機構來對智能汽車進行一個科學、公正、可數字化展示的測評結果,以此更好的鑒定智能汽車。
7月15日, i-VISTA中國智能汽車指數(簡稱“智能指數”)發布了基于2020版測試規程下的兩款車型(吉利星瑞、小鵬P7)的考試成績。
從實際表現來看,小鵬P7與吉利星瑞均取得不錯成績,吉利星瑞在四個分指數測試(缺少智能能效)項目中獲得3G1A的成績,獲得4星評價。小鵬P7在五個分指數測試項目中獲得4G1A的成績(G為優秀、A為良好、M為一般、P為較差),獲得五星優秀評價。
從智能指數2020版規程來看,共有五個分指數測試項目,包括智能行車、智能安全、智能泊車、智能交互、智能能效,對于傳統能源汽車僅測試前四項;對于新能源汽車,測試全部五項,能夠更全面的測試一輛車的智能化水平。
細分來看,智能行車的考察分為6個維度,分別是單車道縱向控制能力、單車道橫向控制能力、單車道橫縱向控制能力、換道輔助能力、關聯功能及用戶手冊審查,主要考驗車輛的自動駕駛(輔助)能力。
其中單車道縱向控制能力主要考察的是智能汽車應對日常交通場景的能力,該測試項目的難點在于測距以及計算,需要系統測繪前車與本車之間的距離以及相對速度,最后通過計算輸出剎車時間,而新增的前車插入場景給項目增加了不少難度,更加考驗車輛的應變水平。
相較于單車道縱向控制能力,單車道縱橫向組合控制能力更加不易,需要同時兼顧橫向以及縱向,考驗的是主機廠對于傳感器信息融合的能力以及對車輛的控制能力。
而在智能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難點在于行人與騎行者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因為相比車對車的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由于行人以及自行車目標體積更小,車載傳感器更不容易識別,容易出現“漏判”的現象,因此對車企而言需要考慮到傳感器的精度以及人物建模,以此幫助系統更好的完成對潛在的碰撞事故的規避。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泊車考察項目中,測試車型需要面對復雜的泊車環境,比如常見于商場停車場的方柱垂直車位、露天停車場中的白色劃線斜向車位,貼合了平時大家主要的停車場景,需要泊車系統完成對環境的識別、所收集信息的運算以及最后的決策,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最終才能完成考驗。
智能交互是智能指數2020版新增的測試項目,主要考驗的是車輛語音交互與觸屏交互的能力。測試車輛想要獲得高分,就需要在語音識別精準度、反應速度、功能支持度、觸屏反應時間等方面下功夫。
新規的第五個分指數測試項目,智能能效主要是針對純電動車型的測試項目,從工況適應性、環境適應性以及充電效能三大方面對其進行考察。
其所用標準為WLTC,相比常用的NEDC駕駛循環法,WLTC測試循環分為低速、中速、高速與超高速四部分,模擬了城市、環路、鄉村和高速路段4種不同工況,更加貼近消費者的真實用車情況。
此外,智能能效還將在低溫以及高溫兩種較為極端的場景中進行測試,更加考驗車輛的能效管理能力。
隨著智能指數2020版規程正式實施,i-VISTA將通過更科學、更權威、更公正的測評方式,為消費者鑒定智能汽車的智商,幫助消費者透過配置表看清車輛的真實性能,促進整車企業技術進步,為智能汽車產業賦能,助力國家交通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