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隨著金湖縣城車站至唐港集鎮的11輛農公班車統一換裝,全縣6路74輛城市公交車,10個鎮、22個集市,9條班線91輛農公班車、16條班線18輛鎮村公交全部實現公交化營運,建立起“村—鎮—縣”完善的線網體系,所有行政村設立停靠站或站亭,構成“城有樞紐、鎮有站點、村有亭牌”的全域客運公交一體化網絡格局。省運輸管理局有關數據表明,該縣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級全域公交化。  近年來,金湖堅持把加快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步伐作為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工程來抓,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創新城鄉客運發展思路,構建“城市公交、城鄉公交、鎮村公交、旅游公交”城鄉客運一體化運作模式,讓群眾出行更便利、更體面。 路橋暢通工程達鎮村 便民駛上快車道 “兩元錢到縣城,現在天天趕早班車去賣魚,都是野生的,城里人喜歡,能賣個好價錢,賣完了順道還能看看在城里讀書的大孫子!”早晨5:20,前鋒鎮白馬湖村村部客運點,李紹科老大爺的大魚桶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公交車開到了家門口,改變的不僅是村民的出行方式,更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做優路橋暢通工程,實現了“出門有路”。過去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當地交通相對落后,“斷頭路、雞爪路”較多。近年來,金湖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2億多元,先后完成金馬高速、金湖大橋、淮金大橋、中義渡大橋、荷花蕩旅游公路、白馬湖旅游大道、環湖大道、荷花蕩路、青山路、青百路、荷信路、高莊路、觀湖路、荷仙路、青蓮路、聯圩路、任港路、文化北路、荷蕩八路、荷蕩十路、塔高路、堯文化產業園主入口道路、堯園路、金綠園采摘園路、高嵇大橋以及水上森林公園景區主入口道路、休閑步道、景區停車場、景觀橋梁等30多個路橋工程,打通了交通節點。 不僅如此,從2013年起,金湖平均每年安排建設資金2億元以上,對全縣農村公路實施提檔升級工程,先后完成提檔升級工程398公里,鎮村主要道路路面寬度從3.5米拓寬到5.5米,并且加快了道路建設等級和黑色化路面改造步伐,鄉村道路更循環、更暢通。 客運通達工程鑄文明 惠民笑漾鄉村路 “以前賣票,老百姓臉擺得沉沉的,過年漲價就罵。現在,老百姓上車笑瞇瞇的,主動投幣。”金湖至閔橋線駕駛員王金榮笑道。 公交車穿行于鄉間路,給村民帶來便利和實惠的同時,更把文明帶進了鄉村。 城鄉營運公交化運作,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讓公交工作人員贏得了“臉面”。農公班車的公司化改造得到了廣大居民的交口稱贊,票價均為2元,只有改造前票價的1/3。票價雖然降低了,客座率卻穩步上升,凸顯出城鄉居民對便捷、標準、經濟、舒適的公共交通的歡迎。同時,2元的低票價也有效遏制了沿線的“黑車”市場,“搶客現象”不見了,公交工作人員安心了。“以前為一個客能吵半天——不在乎幾塊錢,爭的就是這張臉。”公交車上,乘務員感慨萬千。 金湖縣城鄉營運公交化運作,實現了“抬腳上車”。過去,個體公交、農公班車運營準班正點率低,車內“臟、亂、差”,經常出現滯站、甩客、隨意停車上下客等行為。城鄉客運公司化、營運公交化運作以來,實行“五定四統一”管理模式,即定線路、定班次、定時間、定站點、定票價;統一排班、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縣域范圍內行政村通達率為100%,增加了群眾出行率,增進了群眾獲得感。 旅游循環工程大升級 富民效應幸福車 “金湖的旅游線路弄得真不丑,一條綠道將景區串點成線,一點彎路也不跑。沿途風景更不錯,給我的是‘車在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來自上海的宋先生直豎大拇指。 公交車循環在旅游線,促進了旅游事業的發展,加快了富民強縣步伐。 金湖圍繞服務旅游發展大局,打造了“外通內循”的旅游交通。對外充分發揮金湖對南北向交通的融入、融合,使金湖旅游交通“外通內循”“立體暢行”;對內開通串聯縣城、堯文化體驗區、馬草灘、荷花蕩、水上森林等核心景區的水上觀光航線,以及縣內景區點之間的旅游環線等,構建“一站式”水陸旅游交通換乘集散體系,并將道路綠化提升到旅游景觀標準,讓交通過程成為欣賞四季美景,感受水鄉風情的旅游過程。 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跨越發展,讓旅游公交成了“富民車”“幸福車”。旅游公交帶來了游客,更鼓起了村民的錢包。閔橋鎮雙廟村村民王大姐算了一筆賬:“自家小土雞下的土雞蛋,田頭菜園里的時令蔬菜,溝頭河畔的菱角荷藕,樣樣都是錢,樣樣受歡迎,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唐港鎮村民陳勇表示,“起早坐車上縣城進來的新鮮貨,游客都愿意買,一轉手就是錢”,增進了民生福祉。 全域公交在城市和鎮村之間構建了一條“人流、物流、商流”的循環通道,讓“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事實上,隨著旅游循環大道的升級,來金湖旅游的游客以10%以上的增幅逐年遞增,今年1—8月全縣旅游接待人次與旅游收入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55%、1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