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深度報道·透鏡》欄目策劃了一期高端重卡的深度報道(點擊跳轉:《深度報道|透鏡 尋找曾經的歸屬和驕傲 國產高端重卡如何尋回中國印記》),以及一則“北京麗澤長途汽車站8月起南遷新發地”的消息(點擊跳轉:《服務二十三載 北京麗澤長途汽車站關停南遷新發地》),小編和幾位同事們實地走訪了北京新發地。
位于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附近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素有“北京菜籃子之稱”,是全國交易量排行第一的蔬菜中轉站。外埠車輛眾多與大型貨車集中是這里的特點。該市場占地面積1680畝,現有交易點位約6000個(固定點位約2000個,移動點位約4000個),運輸農副產品車輛日均達1.28萬輛次,而重型柴油貨運車輛就可達1萬輛次,是機動車尾氣集中排放的重點區域。
于是,8月4日,我們的報道小組順帶對新發地的重型車排放情況作了一番調查。(身兼多重任務的報道小組,快,求夸獎?。?/p>
停放在新發地的載貨車輛
結果有點意想不到
在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中,記者隨機抽樣調查了50輛車,其中約30輛為重型貨車。這30輛重卡中,滿足國四標準的屈指可數,總共不到10輛(由于國四階段重型貨車普遍使用SCR技術路線,所以尿素罐是重卡國四車型的一個重要身份象征。平時,我們可以從車型外觀便快速識別出一款國四車型),其余以國三車為主,也不乏國一國二車輛。
早在7月12日,一則“北京首家移動污染源監管辦公室入駐豐臺新發地”的消息在業內朋友圈里刷了屏,據介紹,這樣的辦公室在北京還是第一家,是一種入駐執法新模式。
媒體報道文章配圖
新聞介紹,這種入駐執法新模式的具體監管方式為:駐點辦公室將有專人24小時駐點執法,對新發地日均入場的1萬多輛重型柴油貨運車輛進行尾氣排放檢測,執法力量對新發地14個進出口全覆蓋。前期,駐點辦公室將首先在出入口設立流動執法崗,通過目測法與儀器法對進出貨車尾氣進行全天候監管,將首先在出入口設立流動執法崗,通過目測法與儀器法對進出貨車尾氣進行全天候監管,對于發現的尾氣超標車輛將處以300到3000元的處罰。駐場辦公室還將聯合新發地市場管理部門建立超標車輛黑名單。下一步,移動污染源駐新發地辦公室還將聯合市場管理部門利用門禁系統杜絕超標車輛進入市場。
現在,距離消息發出已有二十多天,這個駐點辦公室也是報道小組尋訪的目標之一。在詢問了多名站內人員之后,我們終于在惠農門門口處發現了“移動污染源駐新發地辦公室”的牌子。又幾經周轉,才在一個破舊的二層小樓里找到了這個“所謂”的駐點辦公室。
屋內是兩名約莫十八九歲,保安模樣的人員,記者也并未看到相關的檢測儀器。經過簡單的溝通,工作人員表示領導不接受采訪。在記者進一步追問下,其中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檢查車輛信息記錄表”,并表示這是他們檢查車輛的惟一方式,而這個表格由司機自行填寫。
記者在惠農門找到的“移動污染源監管辦公室”
工作人員展示的“檢查車輛信息記錄表”
為了進一步求證,不甘心的報道小組又對市場內的卡車用戶作了一番調查。
“最近你們進站的時候有沒有相關人員對車輛的尾氣排放進行檢查?”
“沒有啊。”
“那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進站車輛尾氣檢測的事兒?”
“也不是很清楚?!?/p>
這是記者在新發地與多數運載蔬菜的貨車司機對話的情節,他們表示,近些日子,在進入新發地批發市場中并沒有遇到過相關人員對車輛進行尾氣排放檢測。
這就尷尬了......
在用車監管落地難
自2015年1月1日起,國四排放標準全面實施至今已有兩年多不到三年。期間,東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輕型汽油車、輕型柴油客車、重型柴油車(僅公交、環衛、郵政用途)實施國五標準;自2017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重型柴油車實施國五。2018年1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輕型柴油車全面實施國五。
另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的黃標車治理也接近尾聲,而黃標車通常是國一、國二排放的車輛。北京自2015年12月20日起,全天禁止黃標車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行駛。
看到為數不多國五車輛時的激動
從國三過渡到國四再到國五,將近三年的時間里,為什么市場上依然還有那么多排放未達標車輛?北京的機動車排放標準實施和尾氣治理素來走在全國前列,在環保吃緊、嚴查治污的首都,還存在這樣的排放現狀,那在其他省份又會是怎樣的呢,這不禁叫人細思極恐。
更應保證當下排放標準規范和一致
進站口工作人員表示,僅允許貼有排放綠標的車輛進入
在走訪過程中,來自山東聊城的車主張殿順告訴記者,每次排放升級的背后,吃苦的都是終端使用者,從國三升級到國四、國四升級到國五,用戶的購買成本一再增多,這些個人用戶恰恰又是社會中低層勞動者,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所以導致很多用戶鋌而走險,選擇排放造假或是繼續使用未達標的車輛。
今年,號稱全球最嚴的國六排放標準也設置了國六a和國六b兩個排放限值方案,預計將會于2020年和2023年實施,這與當前市場上的排放現狀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于即將要實行的國六排放標準,張殿順對記者只是一個勁兒地苦笑,相對兩年一次的排放升級,他更看好如何保證當下社會車輛的排放標準更加規范和一致,而不是亂象叢生、一盤散沙的市場現狀。
所以值得思考的是,在馬不停蹄提升排放標準的同時,在排放監管上讓政策真正落地是不是更為重要?
下周,《中國汽車報》還將就此展開深度報道,敬請關注。
策劃編輯:薛亞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