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沒有出臺關于新能源汽車制造相應標準以及沒有更嚴格的準入規(guī)定的時候,作為新勢力制造本身,除了需要量力而行以外,就要看誰是真正的為消費者造車,這樣一來,才容易被市場所接受。
北京車展以后,針對汽車新勢力的出現,已經成為整個行業(yè)繞不開的話題。雖然,車展上亮相的新勢力車企并不多,但車展一過,更多的造車新勢力車企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粗略一算,足有近五十家之多!這其中,既有在行業(yè)里起起伏伏的樂視與未來等、也有多年未見的正道等,更有其他行業(yè)轉型而來的銀龍等等,這不能不讓人們對一下子涌入這么多新車企而感到驚訝!
作為造車新勢力,在北京車展已經有過一輪亮相的機會。雖然說,許多車企不愿意湊這樣的熱鬧,更愿意將心思留在車展后的獨立展示中,但一些沒有資質的車企也敢于登臺演出,這本身就可以看出,新勢力的構成,絕沒有想象的那樣專業(yè)與完整。似乎大家都在拼誰的吸引資金更多、誰的人氣更盛,以及誰的忽悠能力更響……,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來評斷新勢力的制造,形式是遠大于內容的!所以,在國家沒有出臺關于新能源汽車制造相應標準以及沒有更嚴格的準入規(guī)定的時候,作為新勢力制造本身,除了需要量力而行以外,就要看誰是真正的為消費者造車,這樣一來,才容易被市場所接受。
可以說,自從幾年前,互聯網造車開始進入汽車圈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呈現出人們想象不到的變化。無論是樂視汽車的沉浮、還是未來造車的開始量產化起步,這都給互聯網制造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對于新興制造,更多的是多方參與不斷的融資,其目的就是如何能夠掘取新能源制造領域的最先機遇。在這方面,資本的作用以及制造能力的參差不齊,早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有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新興制造不能夠在這兩方面按照汽車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就很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也可能造成整個行業(yè)的極大浪費,這或許才是對造車新勢力更應該嚴管的關鍵所在。
就新制造的資本來說,有錢似乎勝過了一切!盡管有國家提出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說法,但這僅僅是為了調動全民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以及針對國內經濟體繁榮的一種新舉措。而對造車這樣在特定的技術與發(fā)展行業(yè),顯然需要更多的技術積淀與良好的信心保障才成。就以樂視制造來說,企業(yè)鋪了這么大的攤子,也吸引難想象的外來資本玩汽車,其結果不僅讓企業(yè)老總“跑路”之外,樂視制造儼然已經成了新勢力制造的一面鏡子。而從另一些新制造車企的表現看,似乎以為,只要是掌握了資本,就可以任由自己意愿造車而不被限制,這就使得新興制造的準入,變成異常簡單的程序。所以,針對新制造來臨的汽車市場,切勿只停留在玩資本階段,如果這樣的想法大行其道,只能會給國內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造成無序與混亂,這才是最需要各方面反思的。
同樣,從造車新勢力的表現可以看出,大家都一門心思的推新能源、搞智能化,但究竟誰的新能源汽車及智能化能力更高,恐怕連這些企業(yè)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這是因為,許多企業(yè)開始拿美國的硅谷當擋箭牌,再與一些不很主流的車企進行CKD制造,這樣所形成的汽車,只能是形式上天、品質卻原地踏步,這才是消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特別是,新產品只有在市場與消費上、才能夠印證其品質的情況下,一旦消費者醒悟過來,可想而知這樣的制造會是怎樣了。所以,面對著造車新勢力的形成與擴張,國家更應該出臺更嚴的準入機制以及更可靠的檢驗企業(yè)資本能力,這才是上對行業(yè)發(fā)展,下對百姓消費最為有了的保障措施。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資本是虛的、產品是實的,如果產品在未經歷市場考驗的時候,就拿一些概念車型說事,顯然不是汽車制造最合理的做法。這是因為,在樂視問題東窗事發(fā)的時候,曾經爆出了一些當紅明星詬病樂視的問題,其中,有的大碗投資打水漂以后,不斷的詬病樂視當初的欺騙行為。這些,如果不是樂視的資金鏈斷裂,讓火山口上的賈躍亭無言以辯以外,可以想象,樂視當初承諾給這些明星的回報率,是高的非常離譜的!所以,用這樣的事情來判斷新勢力造車的資本問題,顯然需要引起各方警覺的。為此,如果這些新勢力還要標榜自身的造車目標說是為了消費者,恐怕誰都不會相信!
客觀地講,在衡量資本與造車能力方面,如果企業(yè)沒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以及自身更為顯眼的知識產權的話,僅憑著資本就可以玩轉汽車,這簡直的天方夜譚。換句話說,那些融資一輪、又一輪的車企,如何償還股東的資本、又如何為消費者造信得過的產品,這兩方面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如果在這兩方面形成最重要的平衡,只有企業(yè)的誠信、自律,以及政策的規(guī)范的健全,才能夠使企業(yè)不敢在市場上濫用資本,甚至借造車知名坑害消費者!
換句話說,如果國內要想讓新能源汽車制造更具規(guī)范,就應該提早的出臺相應的準入及監(jiān)管新規(guī),這才是對制造業(yè)整體以及消費者最負責任的表現。如企業(yè)在創(chuàng)始初期,就應該規(guī)定多少年不能夠轉移資產與變賣車企,這樣就可以限制一些企業(yè)玩夠了資本以后的轉接危機。而另一方面,也要合理監(jiān)管技術的領先程度如何,不能企業(yè)說什么就信什么,到時候除了對保護知識產權不利以外,更會讓真正有造車信念的企業(yè),沒有了生存與生產空間!所以,新興制造只有比傳統(tǒng)制造更領先的技術與信念,才是制造好車的前提下,也才是讓消費者有幸福感的重要保障。(文/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