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經銷商加價 不懂得尊重的合資品牌還會被選擇嗎?
作為上汽大眾的重磅車型,途昂果然不負眾望,3月上市至今,銷量已有了不錯的表現。
鑒于此,上汽大眾全國各地經銷商紛紛下手,給這款炙手可熱的SUV又加了一把火。不過,這把火燒到了途昂本身還算“厚道”的價格上。
近日,《隔岸觀車》以要購買途昂一款中配車型為由,走訪、致電了上汽大眾途昂全國30多個省及直轄市的幾十個銷售網點,并整理出“途昂中國‘加價’地圖”。
從調查數據來看,上汽大眾途昂在全國存在普遍加價行為,加價幅度為2萬-4.5萬元不等,加價方式包括現金和“高額”捆綁汽車裝飾。
然而,途昂即便加價提車仍要等待,等待時間普遍在3個月以上,有些城市提車甚至需要等待半年。
據上汽大眾經銷商透露,途昂加價是因為這款車賣得非常火,車型產量不足,消費者想要先提車,就必須“加價”。
隨后,《隔岸觀車》致電上汽大眾官方客服。客服表示,已接到不少客戶反映加價問題的電話,廠家不支持經銷商加價銷售,“但經銷商作為獨立的主體可以自行決定零售價格,并不受廠家的控制,所以具體的價格還需要消費者和經銷商協商”。
對上汽大眾而言,
新車加價銷售已不是新鮮事。之前途觀、帕薩特等
新車上市后,都有過加價銷售現象。“加價銷售”這件事對企業來說似乎是件好事,說明品牌受消費者歡迎、車型賣的火。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加價銷售”對汽車品牌顯然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這反映出車企對經銷商管理存在嚴重問題。汽車主機廠集體默許和縱容,使原本一直暗箱操作的加價售車行為,完全不加遮掩地成為緊俏車型的銷售慣例,美其名曰“供求關系決定價格”。
其實,這是在破壞市場公平競爭和大部分消費者權益。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加價銷售的反感是顯而易見的,途昂的加價網上早已罵聲一片。但因維權成本過高,消費者無可奈何只能接受,有消費者氣憤地形容這些行為是“趁火打劫”。
由此對品牌帶來的傷害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在此前中國車市高速增長的時代,“強勢”的大眾還可以忽略這樣的“傷害”。
那么在中國車市已進入微增長的背景下,大眾再選擇忽略消費者的“憤怒”,結果恐怕就不一樣了。
相比之下,去年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的自主品牌里,也不乏提車需等3個月,甚至半年之久的車型,例如吉利博越等產品。
然而,與上汽大眾截然不同的是,面對同樣供不應求的情況,目光長遠的自主品牌,卻做了不同的選擇。
以吉利和長城汽車為例,廠商表示絕對不允許經銷商加價銷售行為出現,一經發現,經銷商輕則面臨重罰,重則可能被取消代理權。
這跟上汽大眾“事不關己”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背后也是近兩年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發展速度的鮮明對比。
可以說,自主品牌對中國汽車市場和中國消費者始終保持尊重的態度,是其近兩年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筆者手記:如果合資品牌仍不對中國市場表現足夠尊重的話,最終出現的結果,或許不僅僅是銷量下滑的問題。當自主品牌成長到能與合資品牌比肩的時候,不懂尊重的合資品牌還會被選擇嗎?
文章標簽: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