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車訊
“大部分汽車車企將被淘汰出局,造車新勢力80%-90%成為“先烈”是大概率事件。”
6月5日-6日,第九屆全球汽車論壇現場,針對汽車行業的下步變局,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作出如上預測。
而對于該種預判,朱華榮表示,這是基于汽車資本的迅速涌入。“我們迎來的百年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但機遇大于挑戰。其中,資本進入最為激烈的,并購重組浪潮,必將帶來新一輪的行業的大發展,也會對汽車行業競爭格局帶來重大挑戰。”
與之一致的是,汽車行業轉型的當下,隨著大量資金的迅速涌入,行業整合步伐正在加快。例如市場集中度上,2013年中國汽車行業數值為66%,至2018年,該數值則攀升至87.1%。與此同時,在汽車四化等領域,產業激變也正在蓄勢待發。
新能源汽車領域,基于政策、企業的共同發力,新能源車市在2017年迎來了大發展。數據上看,全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21.8萬輛,比2016年同比增長60%,其中,中國市場銷量達到55.4萬輛,遠超美國近3倍,同比增幅達71%。
此外,智能化汽車產品也將迎來市場紅利,2018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我國智能汽車新車占比將達50%;到2025年,中國新車基本實現智能化,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到2035年,率先建成智能汽車強國。
顯然,以高度的技術密集性規模效應而著稱的汽車產業,在下一輪產業變革的時間節點,亟需密集的資本從中支持。
也正因如此,不久前據媒體報道,《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的即將出臺,這也將助力于加速汽車行業的兼并重組,根治各地汽車產業盲目投資熱潮,并強優去劣,打擊造車新勢力領域的投機者,從而極大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良性發展。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征求意見稿中,對各類產能增加均做了明確的規范,不支持新增燃油車產能,鼓勵增加新能源產能。對于新增產能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不僅對于企業,在技術研發能力、生產能力、質保能力、回收能力等方面均有較高的要求。
目前來看,我國造車新勢力正從中得以井噴發展,跟據工信部注冊信息,目前新能源汽車車企有503家,其中51家新造車勢力已經在新能源上有所規劃。
市場的急速變化,激發出汽車向前發展的技術紅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并不具備產業優勢的企業參與其中,這將對行業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朱華榮表示,“攪局者的闖入擾亂商業邏輯、對未來過度承諾,對用戶不負責任。但這些充分正當競爭,最終會優勝劣汰。”
除去競爭加劇外,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這也對長安及其他車企提出一定挑戰。“這會帶來整個格局的變化,我們每個企業也還沒有把各種路徑、方案想清楚,所以出現了焦慮。”
同時,對于汽車新技術與新制造,朱華榮表示,長安汽車是真正有意愿有能力的創新者,其希望與中國品牌一起推動實現汽車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