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淘汰技術忽悠國人的起亞KX7注定是失敗的
目前中國品牌在SUV市場上的發力大家有目共睹,日益提升的產品力以及實惠的價格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而之前一直以高性價比著稱的韓系品牌在SUV市場明顯感受到了壓力。由此,在市場上抓緊時間推出一些
新車型來維持市場份額顯然非常重要,于是東風悅達起亞的KX7應運而生。對于KX7的問世,很多人都會有疑惑,既然起亞已經有了索蘭托L車型,為什么要推出一款尺寸接近的KX7,KX7和索蘭托L又有什么聯系,且聽下文分解。
目前東風悅達起亞在競爭最激烈的緊湊型SUV級別已經有KX5,小型SUV級別也有KX3在打拼了,現在缺的正是可以拔高品牌形象的中型SUV。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國產索蘭托L,但是索蘭托L對于進口起亞有如生命一樣,怎可輕易放手。于是乎,中型SUV——KX7應運而生。
既然拿不到全新索蘭托L的平臺,無奈只好退而求其次,老平臺弄來一樣干。通過KX7和老款索蘭托的后懸掛對比我們可以看到,KX7在底盤的諸多細節處與老款索蘭托保持了一致,而從兩車相同的軸距我們基本可以斷定,KX7就是基于老款索蘭托進行打造。不過為了迎合時代,它在車身尺寸上卻與新款的索蘭托L接近。
KX7一共推出了包括2.0L、2.4L、2.0T三種動力形式,5座/7座兩種座椅布局,共計8款車型,售價區間覆蓋17.98-24.48萬。從定價和KX7比較高的配置水平我們可以看到,東風悅達起亞希望KX7既可以用中型SUV的大尺寸來“碾壓”合資緊湊型SUV,又可以憑借著低價格挑戰傳統的中型SUV,以此來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往往卻是骨感的。雖然KX7尺寸也挺大、配置也挺高,價格也挺實惠,但是現在的中國消費者也日漸成熟,一款老平臺誕生的拉皮車是他們需要的嗎?我看未必。
起亞希望通過KX7相比傳統緊湊型SUV有更大尺寸,對比7座中型SUV有著更便宜實惠的價格,在兩個市場上都分得一杯羹,想法確實很好,但老平臺帶來的缺陷始終無法彌補,明顯不足的車內空間顯然讓它在中型SUV市場上并無競爭力;相比緊湊型SUV,動力系統顯然有些不入流,即使它的價格很有誘惑,但消費者只關注性價比,不關注產品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起亞還用老套路去混新時代,只有被市場打臉的結果。
話糙理不糙,KX7的上市似乎只能對一款車產生壓力,那就是起亞自家的進口車型索蘭托L。受限于進口車的身份,索蘭托L起售價就是23.78萬,頂配車型更是到了37.06萬元的價格。兩款車除了平臺有所區別,在配置方面區別并不大,相差10萬元的售價,最后的結果可能只是KX7分走了本就不多的索蘭托L的客戶群,兄弟兩個紛紛半死不活。
曾幾何時,韓系品牌在中國市場有著一段蜜月期,日系、歐系品牌高高在上的價格以及中國品牌孱弱的產品力,都給了那個時期的韓國車不小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對于起亞來說,自從彼得·希瑞爾的加盟后推出的多款車型都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但是隨著近兩年中國品牌的崛起以及日系/歐系品牌價格的下探,曾經引以為豪的高性價比的韓國車在市場上并不是那么吃香了。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以及追求品質的消費者在購車清單中,韓系車型都不是優先選擇。
近期由于韓國同意部署“sade”系統的原因,國內又掀起了一系列的抵制韓國的熱潮,所以韓國車在中國的銷售顯然是會受到影響的。
KX7市場算盤打的精妙,但是以一款并無過多亮點的拉皮車型卻要博得更大的市場,顯然是困難重重了。此外與索蘭托L的相愛相殺,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KX7上市的前景實在是不容樂觀。最后,老司機也很期待KX7能夠完成起亞為它制定的銷售目標和戰略意圖,取得很好的銷量,來把老司機的臉打的啪啪作響。
文章標簽: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