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數據來看,我國汽車行業似乎已經習慣了動輒兩位數的高增長,因此,今年上半年3.8%的增幅讓不少業內人士頗為擔憂。這是否意味著我國汽車市場正式進入微增長階段?仔細分析,增幅趨緩的原因復雜,有政策方面的退坡,也有細分市場的飽和。在此,《中國汽車報》從多重視角,對上半年汽車市場進行詳細梳理解讀,厘清降速原因,以期尋求下一階段健康發展的新動能。
今年以來,不管是樓市還是車市,都格外低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日前發布的數據,1~6月我國新車銷售1335萬輛,同比增長3.8%,增速遠低于去年同期的8.1%。為緩解銷售壓力,上半年,長安、哈弗、寶駿等主流自主品牌紛紛選擇官降或其他優惠措施以提振市場。合資品牌同樣壓力不小,福特等品牌也加入了官降陣營。
中汽協方面稱, 3.8%的增長雖不及往年,但尚在預測區間內。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今年的汽車市場,就全年來看,2017年車市或保持5%的增速,產銷量將達到2940萬輛。
■ 乘用車僅增1.6% 除SUV外均負增長
數據顯示,1~6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148.3萬輛和1125.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2%和1.6%,增速落后于行業整體大勢。值得關注的是,在乘用車四類車型中,除SUV增長17%,轎車、MPV和交叉型乘用車市場都呈下降趨勢,降幅分別為3.2%、15.8%和5.3%。
此外,受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坡的影響, 1~6月,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售769.7萬輛,比去年同期下降2.6%,占乘用車銷量比重為68.4%,比去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
■ 吉利、廣汽領銜 中國品牌市場份額繼續增長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494萬輛,同比增長4.3%;市場份額達到43.9%,提高了1.1個百分點。其中,6月銷量為75.6萬輛,同比增長5.5%;市場份額提高了1.3個百分點,為41.3%。相比之下,韓系和法系車降幅較大,據統計,1~6月韓系車市場占有率僅為3.8%,比上年同期降低3.5個百分點。師建華認為,政治因素不能作為韓系車走低的理由,產品更新節奏沒有跟上中國消費市場的需求才是癥結。
不過,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雖然自主品牌近年漲勢良好,但偏科嚴重,師建華指出:“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合資品牌已經大規模布局SUV和新能源汽車市場,希望未來中國品牌能成為真正的中國品牌,不能僅靠短期的SUV市場增量,而是要全面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 新能源汽車6月數據亮眼 純電動主體地位凸顯
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2萬輛和19.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9.7%和14.4%。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7.5萬輛和1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0.4%和26.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萬輛和3.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4.4%和19.7%。從1~6月數據可以看出,純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明顯,其在銷量中的占比為68%,插電式混動車型銷量占18%。
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補貼退坡、地方政策滯后及補貼目錄需要重新申請等因素是今年上半年尤其是前幾個月新能源汽車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不過,隨著政策漸入佳境,市場在慢慢復蘇。
解讀 1~6月,汽車月度市場整體表現平平,逐月累計增幅呈明顯下降趨勢。據中汽協統計,上半年車市增速比去年同期低4.3個百分點。不過,去年因購置稅優惠政策導致的銷量透支已逐步消化,從6月開始,汽車市場表現出回穩勢頭。業界普遍認為,在失去政策的庇護下,汽車行業將步入微增長時期。
解讀 1~6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1181.1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4%,高于行業增速0.2個百分點;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8.5%,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0.2個百分點。相比去年,銷量前十名榜單出現較大變化,江淮跌出前十,被奇瑞取代;吉利增幅驚人躋身第七位;廣汽逼近100萬輛,為進軍前五奠定了基礎。
解讀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由于今年是長安的產品小年,長安上半年銷量下滑約5%,不得已推行較大幅度的官降策略;吉利則憑借精準的產品策略,靠博越、帝豪等爆款車型實現89%的增長,1~6月累計銷售55萬輛;廣汽、奇瑞等也均實現較高增長。在整體增速放緩之時,中國品牌的異軍突起給了市場很大信心。
解讀受補貼退坡、地方補貼政策滯后,新補貼目錄重申請等因素影響,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車市場幾乎停滯,其中,1月商用車僅銷售1000輛。因此,現行機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是政策市。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隨著補貼政策和雙積分措施的逐步落實,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正不斷加快。
解讀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汽車出口就呈現了回暖之勢。進入今年,出口市場持續攀升,其中,6月出口達到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認為,俄羅斯、南美、伊朗等國際市場復蘇是我國汽車出口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時,合資品牌的出口成為新亮點,據了解,目前合資汽車年均出口約為5000輛。
中汽協:全年增長5%有壓力
盡管車市上半年3.8%的增速距中汽協年初5%的增速預期有一定差距,但隨著去年透支銷量的逐步消化,汽車消費市場依然堅挺。中汽協方面認為,就目前形勢來看,全年實現5%的增長仍然有較大挑戰和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車市增速僅為3.8%的情況下,17家重點汽車企業集團的工業總產值、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等指標的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1~5月,17家重點汽車企業集團的這三項指標增速分別為11.3%、11.2%和10%。
對此,中汽協秘書長助理陳士華表示,盡管市場增速放緩、競爭加劇,但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競爭力仍具有一定優勢,這也是汽車工業的發展特點。具體來看,一方面,隨著市場兼并重組、優勝劣汰步伐的加快,大企業集團的優勢會更明顯,這也是今后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1.6L及以下乘用車銷量下滑,意味著利潤空間較低的細分市場在萎縮,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上升。
在重點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中國品牌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中國品牌是下半年我國汽車市場最值得期待的領域。隨著中國品牌競爭力的提升,以吉利、廣汽、長城和長安等為代表的車企在市場上亮點頻出,他們不僅僅靠SUV領域的先發優勢,更看重產品實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
中國品牌品質的提升也幫助其在海外市場贏得了更多關注。許海東表示,隨著中國品牌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汽車出口有望在下半年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