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東風日產新車銷量解析 軒逸銷量排名下滑嚴重
1月份,東風日產共銷售
新車92,939輛,同比增長14.0%,環比下滑24.7%,在TOP榜單中,超越了北京現代,從上個月的第五位攀升到第四位。
2月7日,啟辰品牌從東風日產體系中正式獨立出來,這則盛傳了好幾個月的消息終于塵埃落定。之后的銷量統計想必也會做出調整,從此以后,啟辰銷量將不再劃入東風日產的銷量成績單中。
從1月份的數據來看,啟辰合計銷售
新車11,588輛,在東風日產的總銷量中占比12%。假如在1月份就刨除了啟辰的銷量(相當于直接“打了個九折”),日產品牌則共計售出81,351輛
新車,相比于北京現代(1月份銷量為80,017輛),仍守住了第四位。
所以說,有沒有啟辰,東風日產在今年,都有望超過北京現代。
視線重新聚焦回東風日產。其中,日產品牌的銷量基盤仍依賴于軒逸、奇駿和逍客這三款車,累加在一起,在1月份共售出了56,336輛,占到了日產品牌銷售總量的70%。能否發掘出其余車型的銷量潛力,而不再只是綠葉陪襯,這是日產品牌的“大命題”。
獨立之前,啟辰品牌發布了旗艦車型T90,終于打開了單靠T70支撐銷量的坍縮局面,1月份的銷量為4,252輛,在T70環比下滑超過40%的情況下,填補了一部分丟失的市場份額。獨立之后,啟辰品牌將如何自上而下地梳理車型產品,并將渠道下沉做好,這都是亟需面對的問題。
▎日產:銷量主力仍靠“三劍客”
日產品牌:81,351輛,同比增長15.7%
【1月亮點】
1、同比漲幅超過15%(大環境: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同比下滑9.3%)。
2、“三劍客”軒逸、奇駿和逍客貢獻了絕對銷量。
【潛在風險】
1、軒逸從細分市場的第一位下滑到第四位。
2、除西瑪(偏小眾)外,全部車型均出現了環比下滑的現象。
參照于1月份汽車市場的大環境數據:在狹義乘用車市場共售出
新車2,074,732輛,同比下滑9.3%,環比下滑23.5%。而日產品牌的表現十分特殊,同比逆勢而為,增長幅度超過15%,但環比又下滑了25%,尤甚于整體市場的環比降幅。
購置稅優惠政策的“來與去”,對日產SUV的影響并不大,因為從產品角度來說,奇駿、逍客和樓蘭均不依賴于享受購置稅“紅利”的小排量車型。環比下滑的原因應該歸咎于1月份實際工作日的減少,而更內核的原因,可能還是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
奇駿(12,918輛)同比下滑25.5%,環比下滑23.6%。雖然交出了“雙下滑”的銷量答卷,但仍然步入了“萬輛俱樂部”,基礎的底子還在。值得注意的是,緊湊級SUV市場早已染成了一片紅海,又隨著消費升級的響應與號召,如果不能在尺寸及配置等方面說服消費者,以奇駿為代表的日系緊湊級SUV的市場份額將會被繼續壓縮。
逍客與奇駿所面臨的局面無異,主銷的2.0L排量車型不受購置稅影響,競爭對手的層層包圍才是其命門所在。1月份,逍客(11,449輛)同比增加35.1%,環比下滑15%,高于小型、低于緊湊級的定位為逍客找到了一定的市場生存空間,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年輕化趨向的深諳與解讀,“i3計劃”之后,東風日產已加速進入YOUNG NISSAN 3.0時代。逍客在去年的總銷量接近于14萬輛,至于今年的成績如何,仍有待觀察,但保持樂觀。
樓蘭(1,028輛)在1月份的銷量幾乎要“跌破一千”,同比下滑44.8%,環比降幅更是達到了60%,當其他合資品牌紛紛布局中型5/7座SUV“跑馬圈地”的時候,樓蘭原本就很少的市場份額,也在被競爭對手所瓜分。
在轎車層面,細分產品雖多,但只有軒逸繼續擔當跑量的角色,共售出31,969輛新車,同比增長98.8%,但環比下滑了27.1%,也從去年12月份細分市場的銷量第一跌落到銷量第四,爆款之勢有所剎緩。只是,軒逸在日產品牌總銷量中接近40%的占比仍然使其處于無可取代的地位,而其余車型則可能面臨邊緣化的風險。
在去年11月,天籟曾經回歸“萬輛俱樂部”,但在尾月又一次回落到7000輛的月銷水平線上。進入2017年,天籟的首月銷量(7252輛)仍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同比下滑了22.9%,再反觀雅閣(11,967輛)、凱美瑞(11,026輛),且不知天籟該作何感想。
《童濟仁汽車評論》認為,日產品牌的轎車車型,要出精品,而不只是“多生娃”,最終的落腳點仍在于產品本身。軒逸之所以成為爆款,是因為舒適性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形象在消費者的口耳相傳中得到認可。如何避免其余車型邊緣化,日產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梳理與調整,軒逸不應該成為產品的“孤例”。
文章標簽: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