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末,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公布了2017年度業績快報。根據快報顯示,2017年,比亞迪營業收入1059.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6億元,同比減少19.7%。
對于利潤的下滑,比亞迪所給出的解釋是“主要系傳統汽車業務銷量及收入下滑、太陽能業務競爭激烈等,給集團盈利增長帶來一定壓力。”
燃油車市場慘遭腰斬
我們都知道,比亞迪早已將重心轉移到新能源車型,但與當年長城“砍”轎車業務不同,比亞迪對于傳統燃油車并沒有放棄,當然,也不可能放棄這一市場,但“不專一”的比亞迪顯然為此付出了代價。
數據顯示,2014年比亞迪傳統燃油車銷量為35.6萬輛,同比下滑21%;2015年32.2萬輛,同比下滑9.6%;2016年微增1.8%;但2017年又進一步下滑9.2%至29.6萬輛。
比亞迪銷量的連續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沒有“爆款”車型,最早“打江山”的比亞迪S6已經于2014年停產,2015年,比亞迪S7的售價基本與S6重疊,但就2017年數據看,S7的月均銷量僅有1-2千臺,與動輒月銷2-3萬的競品沒的比。
2017年比亞迪銷量前十車型 | |||
---|---|---|---|
排名 | 車型 | 銷量 | 環比 |
1 | 比亞迪F3 | 11,2420 | -3% |
2 | 比亞迪宋 | 5,9149 | -9% |
3 | 比亞迪元 | 2,4194 | -10% |
4 | 比亞迪宋 新能源 | 2,2857 | - |
5 | 比亞迪秦 | 2,2672 | -14% |
6 | 比亞迪e5 | 1,8874 | 65% |
7 | 比亞迪宋MAX | 1,6589 | - |
8 | 比亞迪速銳 | 1,6076 | -51% |
9 | 比亞迪S7 | 1,5770 | -62% |
10 | 比亞迪唐 | 1,2400 | -53% |
制表:網通社 Internet Info Agency |
當然,肯定會有消費者說,比亞迪的重心在新能源領域,傳統燃油車不是它的強項,銷量下滑是可以接受的。從具體銷量上來看,比亞迪全年銷量前十車型80%都成下滑趨勢,甚至部分車型成腰斬。而純電動車銷量也談不上“一騎絕塵”,當然,新能源市場體量尚小是客觀存在的因素,但比亞迪整體產品競爭力不強也是事實。
有數據統計,2018年開年僅3月,有關于比亞迪的投訴共有7起,其中有關主力車型比亞迪宋的占3起。關于比亞迪的主要投訴原因聚焦于變速器異響以及車身電器及附件的異響問題。車身電器件的問題,曾經在多年前困擾過自主品牌,但近些年隨著零部件行業水平的整體提升以及車企對于質量的把控,類似問題已經減少很多。而比亞迪的進步速度太慢。
技術成本上市 利潤能剩幾成?
除了銷量上被追趕,比亞迪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也將蕩然無存。
2017年12月,比亞迪官方發布公告,“目前公司上市的PHEV都已換三元電池,2018年公司所有乘用車都將使用三元電池。但大巴和E6暫時還會繼續使用磷酸鐵鋰電池。” 且比亞迪明年還將在青海擴建一個擁有10Gwh三元電池產能的電池工廠。
本身來講,誰好用誰,無可厚非。但之前比亞迪對磷酸鐵電池是極力吹捧的,說磷酸鐵電池具有安全性高、原料資源豐富、成本容易控制等優勢。同時對當時的三元電池表示出了極大的不屑,認為三元電池安全性差,擁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 | ||
---|---|---|
車輛類型 | 純電動續駛里程R(工況法、公里) | 補貼金額(萬元) |
純電動乘用車 | 150≤R<200 | 1.5 |
200≤R<250 | 2.4 | |
250≤R<300 | 3.4 | |
300≤R<400 | 4.5 | |
R≥400 | 5 | |
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 | R≥50 | 2.2 |
制表:網通社 Internet Info Agency |
相比于磷酸鐵電池,三元電池平均能量密度可提升幅度為20%~50%,隨著近些年技術的進步,安全問題也逐步得到了解決。電池的更換,讓所有人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但如若不及時提高電池能量密度,比亞迪今年在政策補貼方面的情況可能會更差。
2018年新能源補貼政策已經發布,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扶持方向也更為明確,通過政策導向,促使企業注重技術研發,輕量化、結構優化與電池能量密度的突破尤為重要。網通社通過工信部內部人士了解到:2018年車企所生產的電動車要滿足高續航、高能量密度、低能耗這3點,才能領到高補貼。
此次補貼政策的調整,給了車企4個月的時間進行過渡,新能源乘用車和客車按2017年補貼標準0.7倍執行,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執行。技術的轉型升級以及補貼政策的退坡將會進一步增加成本的投入。
想要翻身依靠誰?
產品實力不過硬,導致比亞迪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來越被動,而兼顧燃油車與新能源將會讓這家民營企業背負更大的壓力。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市場的主流方案是合資,中國對于新能源車有著一流的市場與政策,通過合資手段一方面可以快速獲取技術儲備,另一方面可為企業節省大量的資金壓力,例如大眾動輒340億歐元投入到新能源的研發,投資零頭甚至超過了比亞迪去年一年的凈利潤。
2018年,比亞迪將陸續推出e5450、秦EV450、宋EV400、元EV360四款新車型,作為比亞迪推出的首款A0級的SUV純電動車型,元EV將肩負重任,進一步降低純電動汽車的售價門檻。今年,比亞迪銷量目標鎖定在60萬輛,其中新能源銷量占比20萬輛。
但就最新的2月份銷量來看,比亞迪共計銷售新車26273輛,環比下降37.9%,其中新能源車型的銷量為8357輛(包括121輛商用車);燃油車銷量僅為17916輛,環比下降48.8%。即使2月是傳統銷售淡季,但2萬輛的月銷量距離60萬的目標越走越遠。
受制于新能源市場的整體體量不大,比亞迪想要依靠新能源車型翻身,近兩年不太現實,2020年后比亞迪還將面對外資品牌產品的沖擊,依托現在的產品質量,勝算不大。而在燃油車市場,比亞迪早已脫離主流陣營,甚至還沒有可供翻盤的車型,計劃推出的全新一代唐,去年月均銷量1000余輛,而年款比亞迪F3也可能由于轎車市場的萎繼續下滑。
如今的比亞迪,兩手都想抓,可兩手都不硬,燃油車的手受制于不進步的硬實力,新能源的手受制于市場體量,想要在2018年實現銷量和利潤的逆襲,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