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日內瓦車展上,話題性最高、科(nao)技(dong)最黑的三大廠商。這三位,兩位要上天,一位要把車殼子做成電池還通血管自我修復。或許,人類每一次生活方式的革命,前一夜都伴隨著質疑甚至嘲笑。
對于螞蟻來講,它們的運動永遠在一個平面,即便能爬樹,螞蟻也只知道前后左右,沒有高度的概念。其實汽車也是如此,自發明以來,汽車一直都是平面運動的物體。而在今年這屆日內瓦車展上,廠商們腦洞大開,居然想讓汽車沖破“二次元”,不再拘禁于前后左右的平面維度中。簡單講,在我們還在討論直線加速、操控和堵車問題的時候,工程師們已經將目光瞄向了天空!別急,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這些日內瓦車展上亮瞎眼的黑科技吧!
還記得電影《阿凡達》中人類入侵潘多拉星球駕駛的那些炫酷戰斗機嗎?可以隨意變換角度的一對旋翼簡直帥炸!這次的日內瓦車展上,奧迪先聲奪人,展出了一臺萌萌噠的概念車——Pop.Up NEXT。就是下面這貨:
看到這個體量跟Smart差不多的雙門兩座小車,你肯定會想——丫能飛?連個翅膀都沒有,別告訴我是拿磁懸浮概念忽悠人吧~其實,下面才是它的完全體: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人家可是有個四旋翼飛行模塊的!正常模式下,地面模塊(也就是小車)像普通車一樣在路上跑。堵車的時候,筆者猜想駕駛員可以遠程呼叫飛行模塊,飛行器降落并接駁在車頂,然后你就可以在別人的注目禮中升天啦!
而且,這車的內飾也堪稱未來。沒有方向盤,沒有控制舵,沒有按鍵,一個橫跨左右的大屏解決所有操作問題。
就問你服不服。
概念車畢竟是概念車,玩的是idea,你跟它掰扯現階段的技術可行性,你就是大家眼中的“老實人”。不過,奧迪選擇四旋翼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四旋翼的形式可以在不添加垂直旋翼的情況下保證螺旋飛行器的方向穩定性,而飛行車的加速減速,只需要調整前后旋翼的轉速差即可實現。當然,我再把下面這兩張圖放上來,大家肯定就更好理解了:
皮這一下,我很開心。
奧迪那臺概念車雖然構思巧妙,畢竟暢想意味大于現實意義,但這家名叫PAL-V的“汽車”公司在車展上亮相了可以說最接近現實的飛行汽車Liberty。
這貨,首先是顏值不低。上帝拿掉它一個輪子,變成三輪車,然后頂上加了一套可折疊螺旋槳。車展現場圖效果不好,我放一張定妝照:
跑起來還是蠻歡快的,別看只有一個前輪,車輛可以通過擺動車身的方式實現更穩定和更快速的過彎。進入飛行模式時,葉片先向兩邊張開,然后整體抬升,機械機構會將尾翼伸到車身后方,整個過程需要10分鐘左右(你都能打兩盤王者榮耀了)。從動圖上看,PAL-V的原型測試車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都還算穩定。按照官方的說法,Liberty的陸地行駛速度最高160km/h,飛行時速可達180km/h;陸地模式下,最大續航為1315km,在飛行模式下最大續航為500km。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視頻網站觀看更多PAL-V原型車的起降、飛行和其他測試。目前公司已經有了明確的生產計劃,并且在車展上透露,只要相關的售賣審核認證通過,PAL-V Liberty將要在明年正式交付客戶!也就是說,它極有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在民用領域不靠外界輔助實現飛行的量產車型!
至于價格嘛,低配40萬美元,高配60萬美元。在北美,差不多花個勞斯萊斯幻影的錢,能買一臺PAL-V。人家的車再貴,也就是前后左右平移,而你呢,直接比他多了一個運動維度。勞斯萊斯是拿星空車頂模擬星星,PAL-V是直接帶著你上天看星星。正所謂降維打擊最為致命,PAL-V的魅力或許就在這里吧。
除了日內瓦兩員天空悍將之外,我們還是來看看更接地氣的家伙吧,反正也都買不起。
蘭博基尼一直是致力于打造終極駕駛機器,印象中它是最堅持自吸駕駛樂趣的。但是呢,這次日內瓦車展上蘭博一改昔日人設,發布了全新的概念車——Terzo Millennio。
這貨按照官方定義,首先是它的外觀代表了蘭博基尼未來的設計理念,不過這和不是咱們黑科技討論的重點。重點是Terzo的車殼子,很黑很科技。
首先,Terzo是一臺純電動車型,但是與當下的電動汽車動力系統架構有著根本性區別。從渲染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車的四個輪轂發著橙色光暈,這是為了表示Terzo的動力架構不是目前主流的軸傳動,而是采用更未來的輪轂電機技術。
所謂輪轂電機,就是把電動機集成在汽車的輪轂內側,這樣的話就不需要復雜的傳動系統了,傳動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四個輪轂電機可以單獨實現每個車輪的精確控制,這樣的話車身穩定系統ESP甚至都可以融入到輪轂電機的控制系統當中,進一步提升車身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但是,輪轂電機也有目前的技術瓶頸。首先是電機位于車輪內側,勢必要面臨極其復雜的環境,要面對振動、風沙、泥水、高低溫等等環境因素的干擾,這對于現階段輪轂電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其次,輪轂電機的加入會極大增加汽車的簧下質量,而簧下質量則極大地影響車身的操控性。所以,蘭博基尼這樣追求極限駕駛境界的超跑廠商,在概念車Terzo上搭載輪轂電機,將來如何保證車輛的操控性是個問題,無法繞開的問題。再次,輪轂電機或多或少會侵占原有制動系統執行機構的空間,因此對于蘭博基尼這樣的廠商來說,引入輪轂電機技術之后還能不能保證未來的車型仍然擁有強悍到爆炸的制動效能,也是個問題。
總之,一個輪轂電機的搭載,讓Terzo多了一個大亮點的同時,也多了不少挑戰。
輪轂電機講完了,那么電動車動力架構的源頭——電池,蘭博基尼是怎么考慮的呢?這就涉及到前面咱們提到的車殼子了!Terzo的外殼是蘭博基尼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開發的,普通的車殼要么鋼板要么塑料,好點的鋁合金,再好點的給你來個碳纖維,也就這樣了對不對?人家Terzo的車殼是分層的,里層和外層用的是最厲害的納米碳纖維材料,中間還有個夾層,夾層則是又輕又薄能量密度還特高的電容器和儲能機構。我在網上找了一張特別形象的圖供大家想象:
也就是說,Terzo摒棄了現階段底盤鋪設電池包的技術模式,遠在德國日內瓦向特斯拉等一眾主流電動車廠商們報以不屑(這是我腦補的)——老子的車殼子就是電池!至于為什么要把電池和車殼子做成夾心餅干,我唯一能想到的好處就是節省出底盤的空間。
也許你會問,車殼子都用上最厲害的納米碳纖維了,那萬一有點裂紋或劃傷了,我這大幾千萬不是白瞎了?放心,蘭博基尼的腦洞已經幫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Terzo的車身特別聰明,有感知能力,可以感知到車身哪里有開裂、有劃痕,然后呢,Terzo還有一種創新的修復劑,這些修復劑可以通過遍布車身的“微血管”管道輸送到損壞的地方,自動修復車身。
反正大致就是這么個意思,我覺得我的表述能力已經趕不上蘭博基尼的想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