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繼續(xù)下探售價 中國品牌迎來第二次挑戰(zhàn)
最近有業(yè)內人士在討論未來五年中國品牌的要靠什么競爭時,大家普遍聚焦在所謂產品為王、渠道為王以及以所謂供應商體系和經銷商體系為代表的體系能力等方面。但在車業(yè)雜談看來,中國品牌可能在思考靠什么競爭之前,更要想到在不久的將來可能要迎來的第二波發(fā)展陣痛期。
客觀的講,近年來中國品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學習和總結經驗,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意識到包括研發(fā)、采購、生產和營銷等在內的體系能力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但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近幾年中國品牌在體系能力建設方面發(fā)力所獲得的成績,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相較合資品牌的性價比優(yōu)勢,而這無疑仍然是中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但從目前市場的競爭態(tài)勢來看,合資品牌在價格領域與中國品牌“接軌”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中國品牌未來或將不可避免的需要與合資品牌直面價格競爭。
合資品牌價格不斷下探影響自主品牌生存空間 另外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汽車市場整體增速的放緩。因此,在
新車銷售的增量空間日益有限的情況下,合資品牌為了利潤甚至為了生存,也不排除會放下身段進一步滲透中國品牌所占居的市場。
而一旦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在價格競爭方面“接軌”,就將成為中國品牌迎來第二波發(fā)展陣痛期的一個關鍵的外部因素。
那么什么又會成為中國品牌迎來第二波發(fā)展陣痛期的內部因素呢?
在車業(yè)雜談看來,這個內部因素可能從表面上看還是在產品和營銷等領域與合資品牌仍存在的差距,但導致這些差距的深層面原因則應該是在所謂管理體制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管理體制并不是指產業(yè)鏈體系之類的所謂管理能力體系方面,而是在這個體系之上。
中國品牌存在的這個所謂管理體制問題,在國有車企當中有,在民營車企中也同樣存在。當然,也應該指出的是,在一些合資品牌車企中,由于受制于合資中方甚至于合資車企中方母公司一些管理體制層面的問題影響,也同樣會出現(xiàn)一些諸如質量和營銷層面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治等問題。但這個問題相對來可能并沒有那么普遍和明顯。
近年來,中國品牌在強化體系能力建設方面確實進步不少,但車業(yè)雜談認為,如果不能在管理體制方面有所改革和突破,中國品牌相較于合資品牌就將始終會感覺到在產品和營銷等層面總會有一些差距,而一旦合資品牌與中國品牌開始直面價格競爭,則中國品牌發(fā)展的第二波陣痛期就要到來。
文章標簽: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