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汽車金融被視為汽車銷售的輔助手段而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但當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升級到你死我活的情境下之后,每一個手段都能成為肉搏過程中贏得戰斗的籌碼。在4P的營銷框架下,產品是營銷的核心。這也是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營銷現狀。然而,目前的形勢迫使汽車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顧客的需求,轉向4C的營銷框架,即消費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溝通(Communication)。
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和能夠接受的產品價格與支付方式分別是什么?其中每個因素都足以影響市場格局。
汽車市場的變革驅動力
根據消費經濟學理論和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開始上升,到達3000美元時私人購車將出現爆發式增長,達到8000美元時,消費者主要關注的是房子、教育和醫療,對汽車的炫耀性需求逐漸退潮,品質和生活方式的認同感逐漸加強。
如今,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跨過這個門檻,分別在2003年超過人均GDP1000美元和2008年超過3000美元。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以1379.1萬輛和1364.5萬輛的產銷量躍居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其同比增速分別為48.3%和46.15%創下歷年新高。2016年,中國人均GDP為8866美元,遠超8000美元大關。同時,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一步催化下,中產階級迅速崛起,致使整個消費類型發生質變。
2017年上半年,按照實際零售銷量統計,整個乘用車市場的同比增速僅為3.5%。然而,上半年豪華車市場的同比增速高達25%,比非豪華品牌的增速多出21.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非豪華品牌的B級車的同比增速為5.8%,但相對價格較低的A級車卻下降了7.3%。高達46%的換購人群和奉行新消費理念的新生代正在推動“大型化、豪華化”的消費升級。
這種分化趨勢已經滲透到了每個細分市場。豪華車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集體大漲形勢,一方面是中產階層人群體量的增大,一方面是消費人群消費觀念多元化的驅動。相較以前,豪華車消費人群主要為大老板、高官和土豪,市場被奔馳、奧迪、寶馬長期把持。如今,以互聯網新晉人士為代表的新一代豪華車消費人群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消費觀念。
與豪華車市場不同,合資品牌數量眾多,市場份額較為分散,但馬太效應已經初現,拉開新一輪的分化周期。德系的堅挺、日系的崛起、韓系的沒落,其實并非僅僅是產品力分化導致,還有品牌、產品與目標群體的錯配。以自主品牌為例,吉利、長城、長安的高歌猛進與其適銷的產品與相應的渠道布局不無關系。、
尤其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五菱和寶駿兩個品牌,在廣闊的四到五線城市賺的盆滿缽滿,但品牌溢價與產品力都與合資品牌相差了幾個段位。盡管自主品牌已經占據銷量的半壁江山,但15-20萬元價格區間依然是橫亙在自主與合資品牌之間的鴻溝,這也是消費升級的門檻。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
新聞排行網站簡介-廣告服務-誠聘英才-聯系我們-法律聲明-友情鏈接
本網站由南方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廣東南方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制作維護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備案號:粵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