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亞規劃了四款重磅新車,兩款SUV+兩款新能源,其中新一代智跑距離消費者最近,4月初啟動預售,預計當月北京車展就會上市。2017全年,起亞國內市場累計銷量36.4萬,而2018銷量目標為50萬臺,可以說能否順利達成,要看新一代智跑上市后表現如何。字面意思上,現款智跑/新一代智跑,這本該是垂直換代關系的兩款產品,只是韓系品牌命名體系向來混亂,近兩年中國品牌也有不錯的上升趨勢,種種原因之下,所謂新一代智跑,與2010年初次進入中國消費者視野的這代智跑,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
本文不僅會理清新一代智跑到底是怎么個定位,也會對其未來市場表現做出合理預測。若俯瞰目前起亞品牌銷量構成,轎車占據大多部分而SUV銷量不強勢,這在國內是“非常規”的,究其原因并非韓系SUV產品力弱,而是面對博越、榮威RX5的出現以及奇駿、CR-V終端價格下沉,現代起亞均未能第一時間有所回應。所以2017下半年,現代起亞都在集中強調“本土化戰略”,也收獲了一些成績,而本文涉及的起亞智跑換代,就是對這一戰略的充分詮釋。
· 為何要推出“新一代智跑”這樣一款SUV?
如果按海外智跑,也就是Sportage更新節奏,那智跑早就換代了,只不過“新智跑”在國內叫KX5。國內媒體總在說韓系車要表現出更多誠意,這是句空話套話,正確的說法是韓系車應該更聰明地為旗下車型劃分層次,明確主力角色、輔助角色。以KX5為例,1.6T車型門檻都降到了14萬左右,還要怎么表現誠意?單看產品具備性價比,但打不到對手造不成殺傷,KX5/KX7都存在這類問題。
既然現款智跑價格已經與中國品牌同級車型接壤,所幸新一代智跑就徹底競爭博越、榮威RX5或傳祺GS4吧。這要求智跑換代之后要調整產品重點,平臺技術投入太多成本不如把側重點放在空間與配置,所謂“性價比”還是要始終貫徹的準則,不過不是相對于日產、本田,而是相對于中國品牌;據悉,新一代智跑將在4月1日開啟預售,門檻價格預計不超過12萬。
· 新一代智跑,“新”在哪里?
無疑,未來新一代智跑要扮演的是家族內“銷量擔當”角色,不是引入某款海外新車,而是根據國內市場現狀以東風悅達起亞為原點研發的新車型。現款智跑造型、內飾都不算過時,但很多科技配置、互聯配置已經跟不上時代,無法贏得新興年輕消費群;而新款配置全面升級,售價也有下調,但整體風格從現款的都市派轉型為硬朗派,單看外形,說不定會混淆哪個是新款,哪個是老款...
如果真如預期中,新一代智跑入門價格會降至11萬多,那銷量提升是可預期的。目前現款智跑月均銷量維持在兩千至三千臺,雖然優惠力度不錯,但全系配置偏低,適用于相對成熟的購車人群;通過換代調整定位,很多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消費者(尤其二三線城市)能得到一臺價格親民且配置不錯的合資品牌SUV,但也必須接受它不是什么全新平臺下的全新產品。
· 智跑換代,真的能拉動起亞品牌銷量?
至于未來其銷量能達到什么水平,以全新ix35作為參考,雖然不敢說完全持平(現代品牌力在國內略強于起亞),但月均破萬是預期中的正常值。參考競品價格,博越與RX5主力車型售價也在12--15萬之間,與新智跑全面接壤,至于CR-V、奇駿等主流緊湊SUV則與新智跑沒什么交集。相比主要競爭對手,新一代智跑優勢在于依然存在的品牌力、可靠性口碑,至于設計與質感則占不到便宜,這方面上汽與吉利真的已經做到了很優秀的水準。
智跑換代,是令眼下不盡如人意的銷量表現成功回暖的標準動作,保留KX5,但也要應對中國品牌上升合資品牌下沉趨勢,所幸調整定位,將重點掉離開合資對手并轉向強勢中國品牌SUV,從而面向更廣泛受眾群。本土化戰略像是主動調整,也像是被動之舉,起亞在轎車領域表現還是不錯的,K3、KX CROSS都能正面對抗合資競品,但想要扭轉在SUV領域的頹勢,新一代智跑是技術含量不高,但粗暴、行之有效的辦法。
· 新一代智跑能治標,至于如何治本誰也說不好
說來說去,這種局面還是品牌力下降導致的,并且找不到治標又治本的方案。2017年,起亞引入Stinger,雖然閹割了高規格動力版本但轎跑造型也夠養眼;下半年,相比新一代智跑風格更年輕活力的Stonic也會引入,定位于小型SUV,這些都是能稍稍改變品牌形象的做法。至于何時再重回昔日輝煌?這些都是后話了,先看新一代智跑能否助力起亞達成國內年銷量50萬目標,畢竟一款熱銷車型改變品牌局面的案例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