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科普前部防護結構中的吸能盒部分,吸能盒顧名思義其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吸收碰撞能量,在吸收碰撞能過程中產生潰縮變形,沒有被吸收的碰撞能量繼續向后,向車身骨架傳遞……這一切設計都是為了降低乘員艙變形程度,最大可能為車內乘員保留出生存空間。
上圖是一款車型的前部防護結構,其中前防撞梁通過螺栓固定在“車身縱梁”前端,這里為什么不稱之為“吸能盒”呢?
如上圖所示,防撞梁后端部分,同樣設計了潰縮引導槽,潰縮引導槽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碰撞中,該部分吸收碰撞能量后朝著預定的方向變形,將減緩碰撞能量進一步向后傳遞。
可以確認的是,該結構確實承擔了通過自身潰縮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起到的是吸能盒的作用,但其后端并非像常規車型一樣設置法蘭盤,通過螺栓固定在車身縱梁上,而是采用了焊接形式,并且這部分的構成鋼板延伸進了車身前部縱梁,和車身縱梁為一體形式。
因此,該結構屬于在車身縱梁前端設置了潰縮緩沖區,而不能說是傳統意義上的吸能盒。
上圖為幾款傳統意義上的吸能盒,無一例外都是通過螺栓固定在車身前部縱梁上,這種形式的好處是,如果碰撞后,車身縱梁沒有損傷,僅僅前防撞梁和吸能盒變形,可以方便的進行更換,并且如果更換的是原廠部件,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更換部件的修復方案能接近新車原廠的防撞標準。
如上圖這種結構形式,即便是中低速碰撞其車身縱梁前端的潰縮緩沖區也有可能變形,為了保證修復后車輛尺寸一致,如果車身縱梁前端沒有達到更換標準,一般修理廠會采用拉伸、或者加熱拉伸的修復方式。
我們姑且忽略因為拉伸、加熱拉伸導致的防銹防腐蝕層損傷的事實,先不考慮銹蝕對鋼材強度的影響,只是相關鋼材經過拉伸、加熱拉伸后其防撞效果已經有了折扣,即便更換前防撞梁,其防撞效果和新車相比也是有了差距。
更不用考慮修復后使用一段鋼板內部防銹防腐蝕層損壞導致的鋼板生銹給鋼板強度帶來的影響,這也是大家購買二手車時不愿意購買事故車的一個重要原因。
即便是采用更換修復的方式,修理廠的焊接、修復質量能達到整車廠的水平么?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修復車輛的防撞效果遜于新車,在下一次發生交通事故時就不能為車內乘員帶來更好的保護了。
因此,車輛在設計之初還是應該考慮到車輛發生事故后修復質量方面的事項,這也說明了車輛設計是不是夠成熟,產品是不是夠成熟。
我們再來看看關于前防撞梁的切割工藝,根據以上幾張圖還能看到其焊接工藝水平,如果大家不明了我們來看看下一張圖。
也許有讀者會說,上圖是鋁合金的耶,這確實是事實。
在以前焊工在進行焊接作業時同樣追求“魚鱗焊”的焊接品相,這不單單是為了好看,其強度也會有優勢。
不管是鋼材的切割還是焊點的隨意等等事關技術的種種,我們目前大多數的車企在生產工藝水平方面值得提升的空間太多了。
“匠人精神”從來不應該是一句口號,也不應該是一條條掛在墻上的紅色條幅,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到造出來的好產品上。
號子喊得震天響也掩蓋不了粗糙產品帶給人“蘿卜快了不洗泥”感受的事實。
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做產品,自然會收獲越來越多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