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京地方檢察廳和警視廳開始對動搖日本制造業信譽的神戶制鋼數據造假案著手進行搜查,并將其定性為刑事案件。
進入神戶制鋼東京總部的搜查員們
在神戶制鋼最晚始于上世紀70年代的數據篡改行為中,使用的意為“特別采用”的隱語——“特采”也一脈相承,甚至還有堂而皇之地建立了“特采清單”的工廠;至此,這一知名材料供應商“輕視顧客”惡習的來源終于水落石出。
“特采”本來表示產品在不滿足標準的情況下,再得到顧客的應允后進行供貨,這種出貨方式本身在材料業界被視為交易上的“潛規則”。但是,神戶制鋼卻在未征得顧客同意的情況下將檢驗數據篡改,并把產品作為“合格品”來發貨。
據神戶制鋼的調查顯示,位于栃木縣真岡市的真岡制造所曾在半年一次的預算調查中,將表示“特采”產品所占比例的“特采率”被報告給了該工廠的負責人。
而在集團公司位于神奈川秦野市的銅管加工廠,工作人員把被篡改過數據的產品所供應的顧客名字和檢查結果記錄在名為“特采名單”的文件中,即使實驗的檢查結果沒有達到官方規格和顧客所要求的性能,也會將此文件的歷史記錄作為參考,并將被篡改的數據寫入檢查證書上進行發貨。
在三重縣的一鍋市的大安制造所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沒有進行顧客所要求的檢查,卻將產品偽裝成檢查后的樣子并捏造了數據。
此外,在該公司掌握了一部分不正當行為并公開之后開始進行的內部調查過程中,還在山口縣下關市的長府制造所發現了隱瞞未報的關于產品尺寸的篡改數據。之后通過社內通報,查明了這一根深蒂固的問題。
調查中還發現,由于神戶制鋼的檢測儀器測定的數據并不會被自動錄入到檢查結果中,而是在一張紙上手寫,之后通過電腦輸入,這樣的檢驗環境被認為是讓數據能被輕易篡改的原因。
神戶制鋼在今年3月發表的報告書中寫到,比起滿足顧客的要求,公司形成了一種生產和交貨期優先的風氣,并在以確保短期內的利益為目標的情況下,進行了如篡改數據的不正當行為;而在長期腐敗的情況下,“甚至注意到這是辜負顧客信賴的行為的意識也淡薄了”。
長期漠視顧客的需求,最終引起了由美國司法部介入的國際問題,并招致了地方檢察廳和警視廳的強制搜查。神戶制鋼宣傳部的負責人在接受《產經新聞》的采訪時表示:“對于調查,我們會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