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什么不買國產豪華車的五大原因
近幾年來,雖說自主品牌的品質、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與合資品牌的距離正在縮短,但依然只能靠配置和外觀博銷量,給人感覺還是以低端為主。談起自主豪華車, 有錢的土豪們更是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表情,生怕浪費了自己那白花花的銀子。那么,為什么國產豪華車不受歡迎,不管宣傳噱頭多大,消費者依然不買賬呢?
原因一、崇洋媚外的消費觀念
國內不少消費者都有崇洋媚外的消費觀念,化妝品、奶粉要進口的,買手機、電器也認為外資比國產好,似乎外國貨就是高品牌高質量的代名詞,而想到國產貨直接和劣質、小毛病多掛鉤。
放在汽車行業亦是如此,如果在購車預算比較充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合資車而不是國產車,同等價位時,有些人寧愿選擇低配的合資豪華車也不會考慮高配的自主品牌車。而這種固有的傳統消費觀念,就是導致國產豪華車賣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心技術不成熟
其次,核心技術不成熟也成為準車主們,放棄購買自主豪車的理由。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買車之后就忙著跑4S店,這換做誰都是接受不了的。
即使是一些主流自主品牌,關鍵部分比如發動機和變速箱等,依然需要外資品牌的技術支持,與其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外國提供核心部件的豪車,還不如直接選擇合資車。
如果不是用外資車企提供的核心技術,那么,車主們對于質量問題更是擔憂,也就更不可能花高價購買自主品牌車型。自主品牌想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關鍵在樹立品牌核心價值,加大研發投入,重視品牌塑造,將汽車工業做精、做強。
品牌影響力不夠
目前在汽車市場上,影響力較大的有大眾、豐田、本田、別克、福特、寶馬、奧迪等眾多外資品牌,相比之下,能被大眾所接受并廣泛傳播的自主品牌并不多,即使有,似乎也只能和低端、小牌子等聯系在一起。
品牌影響力不夠,自然也會涉及到消費者們的面子問題。認為購買國產車沒有面子,所以即使是高端自主品牌,絕大多數的人也都不愿意花高價格購買。
文化積淀薄弱
20多年前,德國三大豪華品牌奧迪,寶馬,奔馳開啟了在國內市場的王朝之路,憑借著迅速的國產化,品牌知名度早已婦孺皆知。
入市時間早,對消費者的影響較為深遠,這是德系豪車的優勢所在,中國汽車起步慢,且主攻低端市場,于是國人的購車觀念里,買豪車首選就是進口或合資。
營銷不懂賣情懷
一個產品賣得好不好,關鍵在于講故事,也就是要有情懷。甲殼蟲和MINI雖說實用性不高,但人家懂得開發情懷,銷量一直不差。當然,國產車也有賣情懷的,比如紅旗汽車,愿意為其買單的消費者多少帶有“紅色情懷”。
然而光談情懷不談品質也是行不通的,如果在設計、配置、技術路線上都沒有自己的特點,核心技術不過關,售后服務和維修保養令人堪憂,那么,即使有情懷也拯救不了其銷量。
總結:
自主品牌想要打破外資壟斷豪車市場的局面,提高核心技術是關鍵,只有品質上來了,才能改變消費者對國產車固有的便宜劣質的印象。
文章標簽: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