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工廠車間鋪的都是‘黃金’。” 20世紀70年代,豐田生產方式宗師大野耐一訪問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前身第一汽制造廠,面對生產現場的浪費現象,似乎不經意地“丟”下這樣一句話。
之后,一汽開始推行豐田生產方式。其中,一汽變速器廠派人把豐田整條變速器生產線“抄”了回來,其后年生產能力從8萬臺提高到12萬臺。
精益生產方式被公認為當前工業界最佳的生產組織體系和生產方式,是繼福特發明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后第二次改進企業流程效率的重大變革,幾十年來被推行至全世界,應用于各行各業,尤其被汽車業推崇備至。
精就是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客戶急需的產品。益就是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精益生產正是通過準時化生產、少人化、全面質量管理和并行工程等一系列方法來消除浪費,實現利潤最大化。概而言之,精益生產方式就是生產上精心組織、管理上精雕細刻、工藝上精益求精、成本上精打細算、操作上精耕細作、精神上精誠團結。因此,精益生產方式的實質就是精耕細作、精益求精。
精耕細作、精益求精都是中國的成語,是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正是精益生產方式的精髓和文化內涵。
在如今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汽車零部件企業應當運用這種哲學思想,領會精益生產方式的精髓和文化內涵,在產業鏈上的設計、采購、現場、質量和庫存等各個環節,完善成本控制體系,消除浪費,提升利潤,增強競爭力。
遺憾的是,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許多企業在學習精益生產方式的過程中沒有領會其哲學內涵,只是學到了一些皮毛,無異于東施效顰。
近年來,“做大做強”響徹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企業做大的原則是精益求精、控制成本。雖然精益生產已經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潮流,但許多企業在做大的過程中忽略精益生產方式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沒有苦練內功,無法控制成本,難以持續發展。
精益生產方式是企業的內在需求。推行精益生產方式,改善不間斷、無止境,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善于學習并領會其精神實質,不可簡單機械地模仿。這是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企業務必牢記和遵守的。
編輯:龐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