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蘭博基尼首款SUV Urus即將在2018年量產上市。據悉,為了讓SUV達到跑車的公路性能,Urus在減輕車身重量上“狠”下功夫,將大量使用碳纖維結構部件,取代原來的鋼板。前不久,福特也對外宣布,其研究的3D打印零部件即將批量生產。
隨著碳纖維、3D打印技術的快速進步,復合材料將會在汽車上發揮巨大作用,同時也在改變汽車傳統的四大工藝。據悉,美國亨斯邁先進材料公司推出的“一分鐘快速固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復合材料汽車配件的生產周期,實現批量生產,更有著快速簡單的工藝,可在30秒內固化,生產周期降至1分鐘。比如,寶馬M3、蘭博基尼Aventador LP700-4以及寶馬i3均采用亨斯邁愛牢達解決方案,不僅可有效降低車身重量,更兼具高穩定性、高機械性能和高強度韌性。
“隨著汽車輕量化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輕質、高強的纖維增強樹脂復合材料已經被證明是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的必然選擇,而亨斯邁的先進材料技術是實現汽車輕量化的重要保障。”5月10日,亨斯邁先進材料亞太區技術支持經理陳紅燕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亨斯邁先進材料公司遍布全球的實驗室網絡正積極響應節能環保的號召,致力于研發高性能的車用復合材料,為實現綠色交通助一臂之力。
讓革新的纖維復合材料實現量產
“我們要真正實現創新復合材料包括纖維增強樹脂復合材料的量產。”陳紅燕介紹道,亨斯邁先進材料不僅提供先進的樹脂、固化劑產品,還在復合材料成型工藝設計、模擬、裝配、粘結等方面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能夠滿足汽車行業實現高效批量化生產。“我們加大新材料的研究力度、配套的相關成型工藝及根據相關材料的性能和工藝特性研究合理的設計,從而使汽車結構簡化、汽車配件數量減少、易于裝配、降低總的生產成本,并達到工程件的量產要求。”她說道。
對復合材料,尤其是碳纖維比較了解的話,應該知道工藝成本是最大瓶頸。據悉,亨斯邁在復合材料的工藝制造上非常講究。比如,首先,預制件的制備,包括定型劑的應用及二維或三維預制件的鋪放和疊層;其次,在一定的工藝參數條件下,樹脂對預制件的浸潤;第三樹脂的固化、成型及脫模。
復合材料行業專家告訴記者,針對比較復雜形狀的部件,在成型之前,應用計算機軟件對樹脂固化反應及在纖維中的流動行為進行仿真模擬是必要的,這不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得到對復合材料成型工藝過程有指導意義的數據,還有利于合理設計模具,優化工藝參數,從而獲得優良品質的復合材料制品。
在記者看來,復合材料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工藝的革新。其實,亨斯邁先進材料實現批量生產的秘訣在于“一站式”解決方案。
“走下神壇”靠的是過硬的技術實力
碳纖維、3D打印技術好不好?好,但是目前條件下,他們還無法滿足批量汽車生產的要求,要么是成本昂貴,要么是性能不足夠穩定,要么是“奢侈品”。
“也許現階段不能讓碳纖維、3D打印技術“走下神壇”,但我們可以讓增強性纖維用在更需要輕量化的新能源汽車上。”陳紅燕對記者說。
位于上海的亨斯邁亞太區研發中心
在采訪中,陳紅燕詳細介紹了亨斯邁為什么擁有如此過硬的技術實力。她說:“第一我們擁有全球性的產品研發體系;第二我們專門在亞太區、歐洲和美國這三大區域設立技術支持;第三我們擁有強大的區域配套能力,包括新產品的研發及持續技術支持和工藝開發等。”據記者了解,亨斯邁在上海建立了亨斯邁亞太區研發中心。該中心包括先進材料在內的多個事業部共享硬件與軟件,目前擁有超過160名研究人員。“我們一起就共同項目攻關,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以實現業務的可持續性增長。在研發中心還配備了很多測試和表征方面的能力,包括結構性測試等。”她說,在汽車復合材料方面,研發中心在今年年底配置一臺世界最先進的HP-RTM和WCM設備,硬件投資超過120萬美金,軟件方面,配備數位高級配方設計專家和工藝工程師,將更加快速而有效地為亞太區汽車復合材料市場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未來,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其他行業,對創新技術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的日益壯大,更希望優勢的技術團隊支持。明顯看出,服務眾多豪華汽車品牌的美國亨斯邁先進材料公司正在大力布局中國市場,期待在中國與眾多汽車品牌共同見證未來汽車的改變。
編輯: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