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奇瑞汽車與以色列公司各自控股一半組成了一個新的汽車品牌——觀致汽車。如果按成立時間至今,觀致汽車也接近成立十年了,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對于一個成功的汽車企業來說,十年應該是占取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并已站穩陣腳,但對于觀致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夢,一個美妙的夢而已。
6月的銷量剛出不久,我們能清楚的看到觀致已知的總體銷量僅為900輛左右,而今年上半年觀致累計銷售5962輛,同比下跌40%。這對于一個已經成立十年的企業來說,這絕對是一個不正常的銷量,更何況觀致并不是一間“簡單”的企業,根據資料顯示,2014年,觀致凈虧損22億元;2015年虧損25億元;2016年則虧損19億元,成立至今,觀致總虧損高達近百億。
停產流言四起 虧損百億過后終有接盤俠?
說實在,十年虧損近百億,最終落到每月銷量不過千輛,只要是正常的投資人都是被氣得半死,加上目前流傳著觀致在6月的產量為零,一下子就流言四起,討論著觀致是不是已經熬不住準備退出汽車行業。
就在這節骨眼上,7月12日,長江產權交易所“掛牌項目”上增加了觀致汽車的股權轉讓公告,公告顯示:觀致汽車將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25.5%股份,掛牌價格為16.575億元,掛牌日期為7月12日至8月8日,共計20個工作日。而在此前觀致汽車的投資方以色列公司也發公告宣稱,已與中國的一家新投資者簽署了協議,后者愿以人民幣65億元獲得觀致汽車的股份并拿到控股權。
原來觀致汽車并非停產退市,而是繼續加了把勁,又招了一個新的投資方進來,但另外一些質疑聲又出現了,認為是不是外方投資人準備撤資了,觀致才招來新的投資人呢?其實有這質疑聲并不出奇,畢竟十年了,沒賺到錢還一直在虧本,虧本的生意又誰愿意一直做下去呢?
產品再好 品牌始終是個硬傷
觀致成立之初就標榜著自身是“高端品牌”,當然了高端就有高端的造車標準,利用了最好的國際化造車團隊、從研發到制造全面與國際接軌,品牌定位與產品定價也向合資品牌看齊。
這樣的好處就是獲得歐碰五星認證的安全性、超越同級的操控性、達到歐六排放標準的環保動力系統、時尚精致的外觀設計。
好處有很多,但是壞處呢?
處處用高標準,意味著研發成本極高,根據資料顯示,觀致到目前為止共投入了大概160億元左右,其中70多億是研發費用。如此高昂的費用,那勢必要將研發費用平攤的車價上,這樣一來,觀致不僅在品牌上“高端”,在車價上同樣“高端”。
但這樣的做法似乎在國內有很大問題,首先國內的汽車市場競爭激烈,觀致車輛價格已經達到了合資車輛售價了,這樣一來消費者就有一個想法“這價格憑什么買觀致而不買合資車”,或許觀致并沒有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近些年來還一直我行我素,推出各種研發項目,殊不知觀致已經陷入了“高投入、高售價、低銷量”的惡性循環了。
其實這里并非控訴觀致的高品質造車理念,其實觀致稍微做下市場調研就能得知,消費者對于觀致的售價是并不滿意的,但觀致的產品策略一直是強調“高端”,這點是非常致命的,要知道的是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都是經過了多年的沉淀,開開始推出屬于自己的高端品牌,只有品牌打響了,消費者才會去愿意接受你口中的“高端”車型,否則一切免談。
新注資方能否讓觀致涅磐重生?
新的注資方到來,觀致或許急需改變的就是如何賣車策略改變,將觀致3和觀致5 SUV兩款車型降價,把主力價格區間與合資品牌拉開差距。這樣消費者才會看到觀致賣車的誠意,當然了,觀致還需要尋找好的管理團隊,把一些老舊的、不合適的做法改掉,也要把成本降下來,形成利潤,越運轉越盈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網點布局上,觀致也應該盡可能增加網點,以目前觀致的網點來看,在一些一線大城市里售后網點也只有一兩間,這樣對于提升銷量是極為不現實的。
而這些情況能否在新的注資方到來后有改善,這些還有待觀察,如果能改變得好,觀致或許還是在激烈的汽車市場存活,否則的話也只能繼續燒錢,直到沒錢可燒為止。
總結
觀致或許就是一個典型的沒學會走就想跑的例子,這對于所有的汽車企業來說,都是值得引以為戒的,觀致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是因為有強大的注資方在背后撐腰,但話又說回來,又多少企業能永無止境的燒錢呢?所以還是前面說的一點,品牌沉淀,這是所有車企都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